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南京市四百余项课后服务项目进校园

  声驻波、翻转的镜像、雅各布天梯……日前,龙江小学校体育馆内,一群孩子被南京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展品深深吸引,在体验的同时,科技志愿者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今年春季学期,南京市教育局聚焦“双减”,统筹协调文旅、体育、科协、农业农村等部门,推荐了400余项课后服务项目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课后服务“提档升级”,给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全市参加学生人数达66万,参与率达95%。

  美术馆上课、冠军进校园,艺术体育课程丰富多彩

  2021年9月“双减”政策落地后,我市各中小学校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与此同时,更多家长也呼吁加快出台社会资源走进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的管理办法,让学校的课后服务不只是兴趣普及,更多能走向专业。

  如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有效需求?游府西街小学曾向家长们发放一份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家长们需求度最高的是体育和艺术类社团。

  “我们结合家长意见,对新学期的课后服务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编排。”该校校长万代红告诉记者,比如学校和校外的帆船俱乐部合作,开设了帆船社团。

  “双减”政策下,为进一步提升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水平,我市不少中小学和校外的机构或者场馆合作,开设了多样化课程。与此同时,市教育局联合体育、文旅部门,给学校提供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体育、艺术类精品课程。比如“美术馆上课”活动、“冠军进校园”主题活动、“教练员进校园”工程等。

  “去年底启动的‘冠军进校园’活动,已先后组织了排球奥运冠军张常宁、全运冠军唐宁雅、田径世界冠军姜静等进校园开展活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普大篷车、探索大自然,科学课培养探究能力

  今年6月8日,在龙江小学体育馆内,一群小学生被南京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展品深深吸引,还不断向科技志愿者提出自己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助力“双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优化科普资源共享机制,2022年“南京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安排了100场次的活动计划。该活动由市科协、市教育局、中科院南京分院共同主办。

  与此同时,南京不少学校引入校外资源开设的特色“科学课”也在开展。5月26日下午,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校区的一群孩子们,跟随科普老师走进中山植物园,上了一堂别样的“科学课”。

  学校相关负责人说,中山植物园系列活动,由栖霞区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获得中山植物园大力支持,也是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推荐给学校的400余项课后服务项目之一。“这一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欢迎,孩子通过了解大自然,不仅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也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项目纯公益、可按需选择,优先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春季学期,进入校园的第一批项目均为公益性免费课程。项目包括文化、体育、科技、艺术、劳动等非学科类拓展课程,授课形式包含现场教学、现场参观、讲座报告、线上教学等。市教育局搭建了“南京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管理平台”,经各部门审核推荐的课程清单均在平台上公布,供学校选用。

  目前,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栖霞区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校区、中电颐和家园小学、南京市花园中学等多所学校积极引入社会公共资源参与课后服务,涉及“蔬菜科普”“航空礼仪课”等课程。

  据介绍,接下来的秋季学期,各中小学校可根据自身需求,登录平台进行选择。课程优先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让优质课后服务资源覆盖更多学生。在课程开展前,学校要将拟选用的课后服务项目内容、时间、师资来源等事项明确告知学生和家长,由学生和家长自愿决定是否参加。

  据悉,为切实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南京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区财政部门按照平均每生每年不少于500元标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课后服务公用经费和人员补助等支出。对参与课后服务人员,按每课时不少于80元标准给予工作补贴。(钱红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990
收藏
分享